“酒旗”趣谈

来源:黔庄龙酒日期:2021-09-01 浏览:

酒旗,又称酒旆、野旆、酒帘、酒望、青帘、杏帘、酒幔、幌子等。酒旗作为我国古代卖酒招徕顾客的一种广告形式,可谓历史悠久。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记载:“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这里所说的“宋”是指周朝的宋国,“帜”就是酒旗。按此计算,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有卖酒人开始利用酒旗这一特殊广告形式招徕顾客了。
      “酒旗”趣谈

酒旗作为一种标识,一般又称为“表”,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记载:“人有市酒而甚美者,置表甚长。”这种标识一般用布缝制而成,大小不一,高悬在酒家门首,非常醒目,使过往行人在很远处便能看到。

古时众多酒市、酒行、酒家、酒肆、酒坊、酒楼、酒轩、酒馆、酒店等处所使用的酒旗,大都在酒旗上署上店家字号,或悬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或干脆另立一根望杆,扯上酒旗,让其随风飘展,以达到招徕顾客的目的。

酒旗历经周朝、秦朝、汉朝、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等朝代的演绎,到了经济、社会、文化强盛时期的唐朝,已经发展成为非常普遍的市招,而且五花八门、异彩纷呈。酒旗在许多唐诗中也被屡屡提及,唐代诗人韦应物《酒肆行》曰:“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唐代诗人张籍《江南行》曰:“长干午日沽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南唐诗人李中《江边吟》曰:“闪闪酒帘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

“酒旗”趣谈

古代的酒旗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象形酒旗,以酒壶等实物、模型、图画为特征;二是标志酒旗,即旗幌及夜晚的灯幌;三是文字酒旗,以单字、双字甚至是对子、诗歌为表现形式。古人在长期使用酒旗过程中,还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约定俗成,成为无言的“旗语”:酒旗升,则开业,有酒可卖;酒旗降,则打烊,或售罄。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这“望子”就是酒旗。

“酒旗”趣谈

在我国历代文学艺术作品中,那飘展的酒旗并非鲜见。例如:明初文学家施耐奄所著《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大都豪饮,当鲁智深上了五台山后第一次下山时,在第一个酒店门口,“见一个酒望子,挑出在房檐上”,“行了几步,又望见一家酒旗儿直挑出在门前”,之后又到一个酒店,“远远地杏花地深处,市稍尽头,一家挑出个草帚儿来”。武松打虎之前的“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无论是出现在鲁智深眼前的酒望子,还是出现在武松眼前的招旗,无一不是招徕顾客的酒旗。

元代戏曲家杨显之在《酷寒亭》杂剧第三折中,写有这样一段曲文:“他将那醉仙高挂,酒器张罗;我则是茅庵草舍,瓦瓮瓷钵”。这里所说的“醉仙高挂”,指的正是画有醉仙形象的酒旗。

“酒旗”趣谈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在这幅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的画卷中,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其中诸多酒店便在酒旗上标有“新酒”“小酒”等字样,画中还有一面“孙羊正店”的酒旗。

随着社会的发展,酒旗已经被那些利用现代工艺制作的牌匾、灯箱或霓虹灯所替代,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它作为中国酒文化的承载和历史性的标注,却难以从人们的心中抹掉。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